需要金币:10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字数:18680 | ||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摘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知识成为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社会经济增长的提升与高等教育的投入息息相关,知识表现得愈发中心化,集中程度也就更高,它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动力来源。现在,高等教育在我国的科学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两大基本国策。对一个国家而言,高等教育的投入资金占一国财政支出比重越高是促使该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要原因。高等教育投入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有利影响。 江苏的高等教育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一个教育大省的地位,高等教育投入规模大,但就其本身而言,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江苏的南北两端存在着较大的教育投入的差距,不同地区高等教育师生比差距大以及高等教育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不协调,其中,江苏高素质毕业生流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比如上海、北京等地,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增长速度;江苏南北高校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研产学融合程度低, 高校教育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匹配。本文通过对江苏省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了江苏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选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模型计算苏南、苏北、苏中高等教育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后给出了能够c促进苏南与苏北地区的教育投入和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的措施,最终能够让江苏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一致。
关键词 高等教育投入;苏南;苏北;经济增长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1 1.1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意义-1 1.2 研究思路-1 1.3 文献综述-2 2高等教育投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3 2.1高等教育投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3 2.1.1高等教育投入带动区域经济总量增加-3 2.1.2高等教育投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3 2.1.3高等教育投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3 2.2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影响-4 2.2.1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人力资本积累-4 2.2.2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等教育物质投入的基础-4 2.2.3区域经济发展决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规模-4 3 江苏省高等教育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发展现在分析-5 3.1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概况-5 3.1.1 2008年到2018年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5 3.1.2 经济产业发展步入后工业化阶段-5 3.1.3 科技活动和企业创新较为活跃-6 3.2 江苏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6 3.2.1 地区发展不平衡-7 3.2.2 人口红利减弱-7 3.3 江苏省高等教育投入现状-7 3.3.1 江苏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投入增大-7 3.3.2 江苏省高等教育人力投入增大-8 3.3.3 江苏省高等教育物力投入增大-8 3.3.4 江苏省高等教育财力投入增大-8 3.4 江苏省高等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9 3.4.1 江苏省不同地区高等教育院校数量相差较大-9 3.4.2 江苏省不同地区高等教育生师比差距较大-9 3.4.3 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的合理性不强,苏南苏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10 3.5 江苏省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增长不协调-11 3.5.1 江苏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11 3.5.2 江苏高等院校与地区经济增长的产教协调水平低-11 3.5.3 江苏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速度不一致-12 4 江苏省高等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3 4.1 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预算-13 4.1.1 研究对象-13 4.1.2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合理性-13 4.1.3 模型简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13 4.1.4 高等教育投入对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14 4.2 数据来源-14 4.3 高等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5 4.3.1 2013年江苏省各地区人均受教育时间-15 4.3.2 2018年江苏省各地区人均受教育时间-16 4.3.3 江苏省2013和2018年平均教育综合指数-17 4.3.4 江苏省2013-2018年人均教育综合指数平均年增长率E-17 4.3.5 江苏省高等教育占年均总教育指数增产率的百分比-18 4.3.6 江苏省2013-2018年人均GDP实际年均增产率Y-19 4.3.7 教育投入对人均GDP增产率的贡献Re-19 4.3.8 高等教育投入对人均GDP增产率的贡献Rh-19 5 促进高等教育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对策-20 5.1协调高等教育投入模式,优化地区分布结构-20 5.2 开放多元高等教育投入渠道,完善筹资机制-21 5.3 建构有利于各地区吸引人才的制度环境-21 5.3.1 为苏南地区建立人才高地-21 5.3.2 为苏北地区吸收人才拟定相关政策-22 5.4 推动苏南苏北联合办学-22 结论-23 致谢-24 参考文献-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