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币:20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字数:28151 | ||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摘要: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近二十年,实现积极老龄化是当今社会努力的方向和重点目标。很多老年人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会帮助自己的子女抚养孙辈,隔代抚养成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体现。目前已发现的研究结果表明,隔代抚养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但是部分结论还存在着分歧。因此本研究通过调查拥有孙辈的祖辈在抚养强度、主观幸福感、家庭亲密度和生命意义感的现状,探索隔代抚养强度和祖辈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补充隔代抚养本土化的研究,并为未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本研究采用《隔代抚养情况自编问卷》、《纽芬兰纪念大学主观幸福感量表》、《家庭环境量表亲密度分量表》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成都市社区有孙辈的中老年人进行调查,并对回收的278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性别、学历和被试来源在抚养强度上存在差异,女性比男性的抚养强度更高;受教育程度更低的祖辈,抚养强度越强;城市(包括县级市)祖辈的抚养强度低于农村祖辈。 (2)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在生命意义感上存在差异,60岁以下的祖辈的生命意义感显著高于60岁以上的祖辈;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生命意义感也更高;报告身体健康状况越好的祖辈,生命意义感得分也越高。不同健康状况在主观幸福感上存在差异,报告的身体健康状况越好,主观幸福感得分越高。 (3)抚养强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且其可以负向预测祖辈的主观幸福感。即中老年人照顾孙辈的时间越长,主观幸福感体验越差。抚养孙辈的强度与家庭亲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即抚养孙辈的时间越长,家庭亲密度越低。 (4)家庭亲密度、生命意义感与祖辈的主观幸福感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5)有调节的中介分析表明:家庭亲密度在抚养孙辈的强度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生命意义感在抚养孙辈的强度和家庭亲密度之间的路径中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 抚养强度; 主观幸福感; 家庭亲密度; 生命意义感; 有调节的中介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引言-1 2文献综述-1 2.1隔代抚养-1 2.1.1隔代抚养的含义及表现形式-1 2.1.2隔代抚养的相关研究-2 2.2家庭环境-3 2.2.1家庭环境的含义-3 2.2.2家庭环境的测量-3 2.2.3家庭环境的研究-4 2.3生命意义感-5 2.3.1生命意义感的含义-5 2.3.2生命意义感的测量-5 2.3.3生命意义感的研究-6 2.4主观幸福感-6 2.4.1主观幸福感的含义-6 2.4.2主观幸福感的测量-7 3问题提出-8 3.1前人研究-8 3.2研究假设-8 3.3研究意义-8 3.3.1理论意义-9 3.3.2实践意义-9 4研究方法-10 4.1研究对象-10 4.2研究工具-10 4.2.1隔代抚养自编问卷-10 4.2.2《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10 4.2.3生命意义问卷(C-MLQ)-10 4.2.4家庭环境量表(FES-CV)亲密度分量表-10 4.3数据处理-11 5结果分析-12 5.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12 5.2主要变量在社会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12 5.2.1主要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12 5.2.2主要变量在年龄上的差异-12 5.2.3主要变量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13 5.2.4主要变量在被试来源上的差异-14 5.2.5主要变量在婚姻上的差异-15 5.2.6主要变量在健康上的差异-16 5.3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17 5.3.1隔代抚养祖辈情况的描述性统计-17 5.3.2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17 5.4抚养强度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18 5.5家庭亲密度的中介效应检验-19 5.6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20 6讨论-22 6.1抚养强度、主观幸福感、家庭亲密度和生命意义感的人口学变量差异讨论-22 6.1.1抚养强度的人口学变量差异讨论-22 6.1.2生命意义感的人口学变量差异讨论-22 6.1.2主观幸福感的人口学变量差异讨论-23 6.2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讨论-23 6.2.1抚养强度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23 6.2.2抚养强度与家庭亲密度呈负相关-23 6.2.3家庭亲密度与主观幸福感两两呈正相关-24 6.2.4家庭亲密度与生命意义感两两呈正相关-24 6.2.5生命意义感与主观幸福感两两呈正相关-24 6.3抚养强度对主观幸福感的负向预测作用-24 6.4家庭亲密度的中介作用-25 6.5生命意义感的调节作用-25 7结论与建议-26 7.1研究结论-26 7.2研究不足-26 7.3未来研究展望-26 参考文献-28 附录-34 致谢-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