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金币:1000 个金币 | 资料包括:完整论文 | ||
转换比率:金额 X 10=金币数量, 例100元=1000金币 | 论文字数:12840 | ||
折扣与优惠:团购最低可5折优惠 - 了解详情 | 论文格式:Word格式(*.doc) |
中文摘要:随着教育思想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微课以其简短、高效、便捷、内容有针对性等优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它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然而,目前微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还不成熟,微课的相关资源也没有形成体系。因此,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围绕微课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如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应用微课这两个问题展开。 首先,根据与微课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应用相关的文献,以及以往学者不同的研究视角,本研究重新归纳了微课的定义和设计原则。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掌握学习理论,确定了微课的使用原则和具体的教学实施步骤。其次,根据它的设计原则,结合Y中学高二(八)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研究设计了关于定语从句的微课,将微课和导学案分别应用到课前预习、课堂讲解与课后复习三个环节中。最后,在实验前后分别对学生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包括语法学习的现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使用效果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语法测验等方法研究微课对语法教学的效果。 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可知,与传统的语法教学相比,使用微课的英语语法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能改善学生的语法学习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因此,将微课应用到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是有效的。 本研究发现,微课仍然有很大的研究前景,希望以后的研究者可以关注微课在高中英语阅读或听说课中的应用。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微课的制作中来,相互配合,制作出更好的微课,使微课逐渐形成成熟的体系,让多媒体技术更大程度地帮助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微课; 英语语法; 教学案例
Contents Abstract 中文摘要 1. Introduction-1 1.1 Research Background-1 1.2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1 1.2.1 Research Purpose-1 1.2.2 Research Significance-1 1.3 Research Framework-2 2. Literature Review-3 2.1 Foreign Research-3 2.2 Domestic Research-3 2.2.1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of Microlecture-3 2.2.2 Research on Microlecture and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4 2.2.3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and Using Principles of Microlecture-5 3. Theoretical Basis-7 3.1 Constructivism Theory-7 3.2 Mastery Learning Theory-7 4. Research Design-9 4.1 Subject-9 4.2 Research Questions and Methods-9 4.2.1 Research Questions-9 4.2.2 Research Methods-9 4.3 Research Progress-10 4.4 Teaching Cases: Attributive Clause-10 4.4.1 Teaching Procedure-10 4.4.2 The Microlecture of Attributive Clause-11 4.4.3 Guide Plan and Teaching Plan-15 4.4.4 Questionnaire Design-17 5. Results and Discussion-19 5.1 Questionnaire Data and Analysis-19 5.2 Grammar Quiz and Interview-21 5.2.1 Grammar Quiz-21 5.2.2 Interview-22 6. Conclusion-24 6.1 The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24 6.1.1 The Effect of Using Microlecture-24 6.1.2 Application Methods of Microlecture-25 6.2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Study-25 6.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26 References-27 Appendix I-29 Appendix II-31 Appendix III-33 |